轉基因魚安全嗎
近日美國眾議院禁止FDA就批準轉基因大西洋鮭的產業化支出費用,與迅猛發展的轉基因作物產業化比較,轉基因動物(魚)的產業化之旅暫告失敗。
2011年6月15日,由來自阿拉斯加州的Don Young議員發起,美國眾議院通過了一項2012年農業支出法案的修正案,該修正案將禁止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就批準轉基因大西洋鮭的產業化支出費用。
16日,研發轉基因大西洋鮭的美國AquaBounty公司發表聲明,指出FDA對轉基因大西洋鮭的安全性進行了嚴格的科學評價,其食用安全性及環境安全性毋庸置疑。435名眾議員中,不到10名議員出席了該修正案的口頭表決。少數議員無視科學研究的客觀結果,其蠻橫的行為顛覆了以科學為基礎的美國國民健康和安全監管政策,是完全錯誤的。
一時間,備受關注的轉基因魚及其產業化再次成為熱點話題。人們不禁要問,食用轉基因魚安全嗎?轉基因魚釋放或逃逸到自然水體后具有生態風險嗎?
轉基因育種則是首先從魚體中鑒定和分離出與生長、品質、抗病和抗逆等性狀相關的特有基因,將這些基因經精心設計加工后,轉移到擬進行遺傳改良的受體魚染色體組內,使之穩定整合、正確發揮功能并遺傳給后代,從而培育出優良品種。轉基因魚育種不僅突破了物種間的生殖隔離,拓展了遺傳資源利用的范圍,而且減少育種世代,極大地提高了育種效率,是人類按自己的主觀意愿有目的、有計劃、有根據、有預見地改變魚類的遺傳組成,是魚類養殖品種的快速、定向遺傳改良。從某種意義上講,轉基因育種是魚類雜交育種的科學細化和邏輯延伸。
轉基因魚的生物安全包括食用安全和生態安全兩方面。考察轉基因魚的生物安全性,既不能以偏概全,夸大威脅;也不能漠然視之,回避轉基因產品可能存在的潛在危險,而應從所轉移的目的基因(轉植基因)、整合狀態、表達效果和產物功能、食品安全、生態安全等著手,實事求是地個案評估,作出科學的評價。
轉基因魚食用安全嗎?以源于我國首創的、擁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全魚生長激素基因黃河鯉為例,個案評估的結果表明,轉全魚生長激素基因黃河鯉具有食用安全性。
培育轉基因鯉魚采用的轉植基因由鯉魚肌動蛋白基因的啟動子和草魚生長激素基因組成,沒有任何其他物種的基因元件。與傳統養殖的鯉魚比較,轉基因鯉魚攜帶有草魚生長激素基因,體內含有微量的草魚生長激素,轉植基因及其表達產物客觀存在于我國家養品種草魚體內。同時,魚類的生長激素是一種蛋白質,而不是人們聞“激素”而色變的類固醇類激素。作為蛋白質的生長激素,對酸、堿和熱等理化條件的變化極不穩定,經過蒸、煮、炒等烹調加工后,生長激素被分解為氨基酸而失去激素的生理功能。
另外,激素一定要和它的特異性受體相結合才能起作用,而魚的生長激素受體和人的生長激素受體不一樣,因此,即使有未分解的草魚生長激素被攝入人體內,它不可能特異性地結合到人體里面去發揮作用,否則,人們品嘗生魚片的美味時就存在風險了。
轉全魚生長激素基因黃河鯉從理論上分析具有食用安全性。此外,我們還通過嚴格的科學實驗,系統進行了攝食轉基因鯉魚的毒理學評價、過敏性評價、營養學評價和內分泌干擾評價,發現攝食轉基因鯉魚和攝食對照鯉魚的小鼠及其子代沒有差異,轉基因鯉魚與對照鯉魚具有實質等同性。
就美國的轉基因大西洋鮭而言,經過長達15年的評估研究,FDA已經確認轉全魚生長激素基因大西洋鮭的化學成分、生物成分等與普通大西洋鮭沒有區別,不存在食用安全性問題,而且轉基因鮭的食用口感和味道也和普通大西洋鮭沒有區別,試食者并不能區分兩種食材來源的鮭魚。如果轉基因大西洋鮭上市,可以不做標識。
轉基因魚釋放或逃逸到自然環境后具有生態風險嗎?人們擔憂的轉基因魚潛在的生態風險實質在于兩方面,一方面,轉基因魚可能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形成優勢種群,改變魚類群落結構,甚至影響物種多樣性。另一方面,轉基因魚可能與近緣物種雜交,導致轉植基因漂移,造成野生基因庫污染,影響遺傳多樣性。目前已有大量的關于轉生長激素基因魚生態風險評估的研究報道,從繁殖力和生存力來看,轉生長激素基因魚是低生態風險的。
由于不育的轉基因魚既不能形成優勢種群,也不會造成基因污染,因此,如果控制了轉基因魚的育性,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人們擔憂的轉基因魚的生態風險問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與湖南師范大學合作,通過二倍體轉基因鯉魚與四倍體鯽鯉的倍間雜交獲得100%不育的三倍體轉基因鯉魚。轉基因三倍體鯉魚不僅不會繁殖后代,不存在生態風險之憂,而且生長速度快,餌料利用率高,能縮短養殖周期,降低養殖成本,具有優良的養殖性狀。
2010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為1.48億公頃,全世界81%的大豆、64%的棉花、29%的玉米、23%的油菜種植的都是轉基因品種。與迅猛發展的轉基因作物產業化比較,轉基因動物的產業化迄今尚未取得突破,轉基因魚的產業化處于突破的前沿。
不可否認,任何人類活動包括技術發明都如同一柄雙刃劍,都有一定的風險,轉基因魚也不例外。關鍵在于權衡利弊,加強管理,有效規避潛在的風險,做到趨利避害,造福于人類。我國是轉基因魚育種研究的發源地,研究水平及產業化探索一直為國際同行所矚目。從科學的角度而言,食用安全、生態安全且品質優良的轉基因三倍體鯉魚已經具備產業化條件。
(本文摘自《水產前沿》雜志7月刊,了解更多,請登錄“中國水產頻道”)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