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母豬生產效率的高低是決定豬場經濟效益的基礎。而影響母豬生產效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母豬的年產窩數、窩產仔數和仔豬的成活率及窩重。調整優化飼養母豬的胎次結構、縮短經產母豬的繁殖周期和養好仔豬,是提高母豬生產效率,實現母豬高產仔、高成活率、高效益的關鍵措施。一般認為一個豬場1~8產次母豬的理想比例應大約分別為17%、16%、15%、14%、13%、11%、10%和低于4%。而由于傳染病、產科病、肢蹄病、母豬產仔數、哺乳成活率等因素造成母豬淘汰率在20%~35%。以上數字表明:豬場要良性發展就必須保持后備母豬的補充數量,來優化母豬胎次結構和補充病、殘淘汰的母豬。后備母豬的補充來源有本場選留和從外豬場引入兩種途徑。
(一)引種關注要點首先重視其健康程度,要比本場種豬健康,最起碼要與本場種豬健康程度相當。否則,導致本場病原更加復雜,留下可怕的隱患;其次要重視其繁殖性能,如產仔數、泌乳力、母性等;再次重視體形,注意一定不要以“商品豬的觀點去看待種豬”,好體型不一定是好母豬。
(二)引種的體重范圍母豬引種體重在40~70千克;體重小于40千克,體形可能未固定,體形的缺陷可能會在...... 《農村養殖技術》2012年第06期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