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珊溪水庫是溫州500萬市民的“大水缸”,近幾年來,水庫水質的各項指標,卻逐年呈下降趨勢。污染的原因中,畜禽養殖污水排放污染占了約60%。
按照溫州市今年啟動的新一輪水源地保護工作要求,到2016年,文成、泰順兩地庫區生豬養殖總量,要從現有的約20萬頭,削減至2.26萬頭以內,減少近90%。所以該地的很多養豬場都要拆遷。
這一邊是關乎溫州500萬人飲用水安全的“大水缸”,一邊是農民安身立命的畜禽養殖業。如何來保衛我們的“大水缸”,讓500萬市民更放心吃水,同時又保障珊溪庫區農民的利益?
這是一個兩難抉擇
泰順生豬存欄數近萬頭,是全市庫區生豬養殖的二十分之一。雖然養殖數目較少,但泰順的集雨面積約占珊溪水庫庫區的一半,位于水源地上游,養殖污染依舊是突出問題。
7月30日,司前鎮養殖戶雷訓亮的豬圈被拆除。在拆除前,雷訓亮已經以6.6元/斤的低價出售了生豬。記者在現場看到,拆除作業已經接近尾聲,養殖場恢復成農田。
“當時以兩分利息借錢建養殖場,租地買豬投資了20多萬元。生豬行情好的時候曾賣到13.5元/斤,今年養殖業不好,而賣豬只收回了5萬元。”雷訓亮告訴記者,他從2008年開始養殖,逐漸擴大到規模養殖。說到一夜之間要拆除他辛辛苦苦經營建立起來的養殖場,雷訓亮幾度哽咽落淚,他表示理解保護庫區水源地的重要性,只能忍痛割舍,但對于接下來的計劃,他說“沒有別的技能才養豬,沒有路好走。”
據了解,雷訓亮的養殖場欄舍面積占地約150平方米,飼養生豬32頭,沒有沼氣池等排泄物處理設備,豬的排泄物經過簡單的干濕分離處理后,直接排放到農田灌溉水葫蘆,一旦下雨,這些排泄物就可能被沖刷到庫區,污染水源。
養豬曾是脫貧致富的一條路子。泰順有不少養殖戶本來是困難戶,借錢或貸款才建起了養殖場。在走訪過程中,不少養殖戶十分困惑“靠山吃山,而現在山上的樹不能砍,山上種田養家糊口又困難,以前說養豬致富,現在又不讓養了,我們能做什么?”
如何讓城里人喝上干凈水又不犧牲農民利益?
珊溪水庫庫區畜禽養殖業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問題。據珊溪水利樞紐管理局庫區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不少養殖戶祖祖輩輩在庫區養豬養鴨,長期以來形成了大量散戶,在養殖業補貼的惠農政策刺激下,養殖規模逐漸擴大,但由于農民對于禁養區、限養區的觀念淡薄,在禁養限養區域建立養殖場,這就增加了庫區的負擔,對環境影響也日益突顯。
另一方面,由于珊溪庫區較高生態環保要求,限制了當地經濟發展,留守家園的庫區群眾,主要以種養業為生,養殖業成了農民安身立命之本,有些農戶年歲已高,沒有一技之長,更不容易找到出路,從而導致整治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困難。
那么該如何讓城里人喝上干凈水,又不犧牲農民的利益,甚至能讓農民增收?轉產轉業是一個好出路。如養豬戶可在規定位置的農業功能區內改種蔬菜、瓜果、食用菌、茶葉、中草藥、油茶、花卉、經濟林等,或庫區允許辦一些工業,如農產品加工,也可再引進污染小、需要大量勞動力的服裝服飾、眼鏡配件、雨傘、打火機等來料加工。
珊溪水利樞紐管理局庫區管理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根據《珊溪水利樞紐庫區可持續發展總體規劃》,庫區將全面推行排污許可證和準養證“兩證”制度,提高畜禽養殖業準入門檻。同時,政府將通過“政策扶持”、“技術培訓”、“資金扶持”三管齊下,引入無公害行業、連續5年每年2000萬的資金扶持等引導農民轉產轉業。另外,目前在爭取將《珊溪水利樞紐應用水源保護管理條例》納入省人大立法范疇,從立法的高度對水源地進行保護。
市民監督團聲音
8月13日,珊溪水利樞紐管理局庫區管理處邀請市民監督團前往庫區禁養區核查拆除面積,監督庫區禁養區規模化養殖場整治情況。
綠眼睛保護組織謝少潘:“珊溪庫區是水源地,關系著500萬市民的飲水安全,這是長期的利益問題。庫區人民為大家吃水作出了貢獻,我們吃水不能忘了挖井人。最重要的是解決珊溪水庫周邊居民生活出路問題,引導養豬戶轉產轉業,當地政府應加快出臺適應庫區環境可持續的轉產轉業方案。”
在校大學生志愿者黃振達:“文成玉壺鎮的不少農民除了養豬,沒有別的出路,這些養殖戶的難度是可以理解的,希望政府能體諒養殖戶的難處,加大賠償及扶持力度。”
來源:溫州晚報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