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GIS動態管理養雞養豬也“按標準辦”
新華網上海頻道8月3日報道:農民誰不會養豬養雞鴨?可若是按本市制定的“生產技術規范”一條條來比照,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老農也得說“不會了”。經過市畜牧辦和市技監局反復評選,全市第一批37家標準化畜禽養殖場最近已經掛牌。力爭到2010年底,全市規模化畜禽場全部實現標準化生產。
上海小白領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是全市鴿類生產企業中唯一的一家標準化禽場,年產量30多萬羽。該企業飼養的肉鴿由專業營養師配料、專業獸醫安全用藥。場里30多名飼養員每天要花1小時為鴿子準備100公斤—150公斤營養飼料,花1個小時打掃鴿舍清洗消毒……“大到禽場整體設置、小到消毒槽等設施,我們都按標準來做。”企業負責人吳建平說。
飼養企業參照的一條條標準,是統一編制的。2003年來,上海先后編制了60多項技術規范,涵蓋規模化奶牛場、養豬場、種禽場、孵化場等,有些還作為國家、行業和上海市地方標準頒布。如《飼料中鹽酸克
侖特羅殘留的檢測方法》,可快速方便地檢測出“瘦肉精”含量。該標準一出臺就被外省市廣泛借鑒,隨后上升為國家行業標準在全國推廣。據悉,今年上海還將制訂和修改24項畜牧獸醫技術規范和標準,包括重點疫病監測技術規范和飼料中有毒有害物質的殘留測定等。
說到底,標準化養殖是為了讓老百姓“吃得放心”。目前上海已在一些規模化養豬場內使用數字化安全生產控制系統。從小豬長成大豬直至出欄的全過程,都處于智能化控制之中。養豬場和獸醫防疫部門及時把生產信息收集、輸入電腦系統,“信息檔案”內容涉及豬場基本情況、獸藥和飼料采購記錄、繁育記錄、疫病檢測記錄及藥物殘留監測記錄等十多個方面,逐步形成了食用畜禽產品的質量跟蹤體系。據悉,到年底全市將有100家規模豬場被納入該體系之中。
飼養企業的“個體行為”有技術規范,全市畜牧業的“產業分布”也有標準可循。上海已初步建成畜牧業地理信息系統(GIS),它不僅能夠從空間上準確地劃出禁止養殖區、適度養殖區、控制養殖區等畜禽養殖業的分區布局曲線,還能對畜禽場與周圍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實現對畜牧業的動態管理。舉例來說,假設市郊某養殖場里發生疫病,相關部門就能通過畜牧業GIS應用系統,在第一時間確定疫病可能會擴散的范圍并采取相應的隔離措施,同時迅速啟動應急系統,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的擴散和蔓延。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