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河水被染成了墨綠色,濃厚地漂浮著一層起褶的穢物,像是蛤蟆的皮膚一樣,密密麻麻地凸起出一個個白色的泡沫,這是番禺區石樓鎮茭塘西村的一個村民發來的圖片。河水里,漂浮著各種污穢之物:白葫蘆一樣的是死豬,一灘黑色的羽毛,還有緊扎的塑料袋里裝著不知名的東西。
據該村民講述,這些污染來自于周邊沿河而建的養豬場,照片里反映的,只是肉眼能觀察的部分。還有看不見的傷害則來自于是熏天的臭氣,和消失的魚蝦。
對村民的投訴,石樓鎮政府承諾年內將會拆除該區域豬場。
村民:排污時整條河就是黑的
發來照片的人是茭塘西村的村民小黃(化名),他早已離開村子在城里工作,但老家養豬場污染的問題,讓他不能釋懷。“都臭了好幾年了”,小黃說道。
茭塘西村在石樓鎮的東北方向,與西邊的勝洲村和東邊的茭塘東村相鄰。一條河涌繞著三個村莊,并與一公里外的珠江獅子洋相連。養豬場就沿著這條環村河涌而搭建的。
小黃告訴記者,河水里幾乎每天都有污染物排出,臭味難聞,有時還可以見到死豬、死雞和一些生活垃圾一起丟棄在河里,“冬天的時候水比較少,看得最明顯,像‘黑龍江’一樣”。
十一長假,小黃回到村里,發現污染仍然不減。
據他介紹,比之茭塘東西兩村,勝洲村的地理位置尤為特殊,它被河涌間的織網四面圍住,就像一個小島,所以污染也更為明顯。
探訪:豬場建設簡陋,村里酸臭明顯
10月16日,記者來到勝洲村。提起養豬場,村里的村民無不抱怨。
村民告訴記者,河流原本清澈無比,夏天之時,不少人戲水解暑,甚至取水飲用;而自從有了養豬場,已沒有人敢下河游泳,原來的魚蝦也已絕跡。
站在勝洲村村委會門口,一眼望去,并未見到養豬場的棚舍。村民告訴記者,最近的養豬場就在北邊的河對岸。
連接河岸的橋上插著危橋的牌子,據村民說,這是由于養豬場里的大車出入,橋的承載量有限,怕哪天會出意外才想出了這個法子,讓大車盡量少走。
一位村民用摩托車帶著記者駛往北岸的養豬場。該村民回憶,養豬場的到來是在2010年廣州亞運會之后的事,由于茭塘地理位置偏僻,這些簡陋的養豬場不易被人察覺。而養豬戶大都是廣西人,平時也就住在豬場里,和村民幾乎沒有來往。
遠遠地,便看見一抹黑煙平地升起,接著就聽見了豬叫的聲音,成片的棚戶開始出現在眼前。
摩托車開近后發現,剛才的黑煙是從一口鐵鍋里冒出。說是鐵鍋,其實是個大鐵桶,架在磚頭壘起的灶臺上煮著,一個婦女拿著鏟子般大小的鍋鏟攪動著里面的東西。
養豬場十分簡陋,裝潲水的塑料桶隨意堆放一氣,木板塑料瓦也到處都是,一群雞在空地上覓食,看家的土狗瞪著外來者,幾十頭豬擠在一個棚子下面嗷嗷待食。
“排污的時候,整條河就是黑色的,都可以看得見豬糞漂在上面。”一位村民指著河水對記者解釋。
記者在現場看到,雖然當時還未排污,但河水顏色深暗,不時有陣陣臭氣飄來。
村民還告訴記者,勝洲村邊的豬場只是一部分而已,還有相當規模的豬場在茭塘村一帶。沿著村民所指的位置,記者又來到了茭塘西村附近的養豬場。
同樣是過一座橋,西村幼兒園南面就是養豬場。站在橋上,黑色的河水看得十分清楚。再往里走,豬叫聲此起彼伏。
“晚上是豬場排污的一個時間點,臭味難聞,村里因此都要關窗閉門。”一位村民說道。當晚8時左右,記者可以明顯感覺到,一股酸臭味出現在勝洲村上空。
為何茭塘片多養豬場?
茭塘村的生豬養殖規模究竟有多大?石樓鎮政府一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茭塘片的養豬場比例占到全鎮一半以上。根據石樓鎮鎮政府提供的資料顯示,茭塘片區共有豬場47個,生豬49983頭。
養豬業是一個高污染行業,污水、豬糞、死豬等污染物的處理需要相應的成本投入,由此一頭豬的環境承載量也是有限的。
石樓鎮鎮政府表示,這些豬場除20多間早期存在外,其余都是近年興建的,主要是2010年廣州劃定生豬養殖禁養區時搬遷來的。
2010年6月22日,廣州市農業局印發《廣州市生豬養殖管理辦法》規定,越秀區、海珠區、荔灣區、天河區、黃埔區和西二環、北二環、東二環高速公路及金山大道、105國道至鐘林收費站所形成的環內其他區域,為生豬禁養區。
石樓鎮并不在這個禁養區內,所以當時養豬場才會紛紛搬遷至此。
對于茭塘片養豬場的快速發展,鎮政府在給記者的采訪回函中解釋到:“因茭塘東村和茭塘西村土地于八十年代已全部固化到個人,其出租土地無需經村委及其他有關部門審批,加上茭塘片村民的土地土質種植效益不高,出租土地給別人養豬收益較高,所以豬場比其他地方多”。
由此可見,臨河(易排污)、偏僻(不易發現)、政策(規定區域)、土地供給需求等諸多因素共同促成了這個養豬片區的形成。
鎮政府:年底前茭塘豬場全部拆除
茭塘片區的豬場污染,一直是附近村民投訴的重點。在石樓鎮政府的網站上記者看到,去年9月7日,“石樓鎮綜治、公安、畜牧等部門30多人聯合行動,對茭塘東村內一間被村民多次投訴的養豬場進行強拆”。
據《番禺日報》的消息,石樓鎮畜牧站也在今年向其中7戶養豬場發出了拆除通知,要求必須在7月30日前自行清拆,逾期未拆將進行強制拆除。
但從村民的口中和記者的實地觀察發現,養豬場至今并未完全拆除,而且污染依然明顯。
為何進展會如此緩慢?記者為此咨詢了負責該區域的番禺環保局第四環保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確實已經對茭塘片區的污染豬場進行多次執法,已按照相關程序對其處罰,目前仍在規定的自行整改時間內,逾期若不能自行整改,環保所將向法院申請強拆。
在石樓鎮宣傳辦給記者的回復中顯示,豬場除了破壞環境之外,所需的相關證件也都不齊全,“這些豬場全部都沒有辦理環保部門核發的《排污許可證》,也沒有經過建設國土部門的審批,早期的少部分豬場辦理了畜牧部門核發的《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但這些證都在去年年底到期并停止審核續期。”
據悉,石樓鎮政府已經對全鎮養豬場進行規劃整治,力求做到規范化,茭塘片的養豬場就在這次整治范圍內。
對于村民關心的豬場究竟何時會清拆完畢,石樓鎮政府也在回復中做出確切表示,“近期已完成對豬場場舍的詳查,發出了限期清拆通知,明確了今年11月底前自行清拆,12月開始將組織人力對不自行清拆的進行強拆。”
然而,拆除之后,這批豬場養殖戶將會何去何從?目前,沒有人能回答。
來源: 新快報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