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到河南省延津縣,參觀了河南省農科院“521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工程”在當地的兩家大型科技示范養豬場。河南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邢寶松博士告訴記者:“現在1000頭母豬以下規模的只能算是中小型養豬場,國內外對食品安全的要求,使養豬逐漸向智能化、規模化發展。”
記者此行雖說是參觀,也只能是消毒后走進養豬場的保衛室,通過電腦遠程監控,實時察看養豬場內豬的生長情況。河南正大畜禽有限公司延津種豬場經理盧廣順告訴記者,就是領導來參觀,也是同樣的待遇,像他出來接受一次采訪,要想再回到豬舍內,必須經過48小時的嚴格隔離。
邢寶松告訴記者,由于防疫需要,他也很少到豬舍內觀察豬生長狀況,對于這樣的大型養豬場,他做得更多就是提供技術培訓服務。
據悉,在我國一頭母豬平均年可提供上市商品豬14頭左右,而管理好的大型養豬場能達到20頭以上。照此計算,年出欄30萬頭商品豬的規模化養豬場,存欄母豬要在1.5萬頭以上。
邢寶松介紹說,養豬場規模化和智能化之后,會產生很多中小型養豬場所不具有的優勢。一般意義上,中小型的養豬場不容易形成產業鏈,污水不能系統處理,基本上處于簡單存放處理的狀態,極易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而上規模的養豬場,就能較好地處理這些問題。
大型養豬場一般都是從母豬生產一直控制到種(商品)豬出欄。在母豬產前一周,把母豬轉到分娩舍,仔豬出生兩周后就用專門的封閉式轉群車拉到專門的育成場。這樣可以有效減少母豬和仔豬之間的垂直疫病傳染,同時能夠對母豬和育成豬糞便進行針對性處理。
目前,國內已經出現了高科技的智能化養豬系統,其獨立的環境控制、恒定的溫濕度、大跨度的密閉豬舍形成了可控的豬舍小環境。由于采用智能系統可以大幅度提高母豬的情期受胎率,因此,一個年出欄萬頭商品豬的豬場,理論上可以多生產出1000頭以上的商品豬。
“養豬場上規模和實現智能化之后,還便于豬場管理軟件和育種軟件的使用,提高育種選擇強度和選擇準確性,最終提高種豬質量,進而提高生產效益。”邢寶松說。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