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轉基因廣告戰或被叫停 食用油商戰回歸常態
10月9日,中央電視臺廣告經營管理中心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禁止在廣告中宣稱非轉基因產品更健康、更安全。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如上述規定屬實,食用油市場愈演愈烈的轉基因與非轉基因商戰預計將告一段落,行業競爭會更加規范。
中央電視臺廣告經營管理中心微博發布的消息對象為其廣告代理公司,該文件稱:根據農業部向國家工商總局下發的《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商請對涉及轉基因廣告加強管理的函》(農辦科函【2014】76號),國家工商總局將加強對非轉基因廣告的監督審查工作。我中心對于涉及轉基因、非轉基因的產品廣告審查做出如下要求:對我國乃至全球均無轉基因品種商業化種植的作物如水稻、花生及其加工品的廣告,禁止使用非轉基因廣告詞;對已有轉基因品種商業化種植的大豆、油菜等產品及其加工品廣告,除按規定收取證明材料外,禁止使用非轉基因效果的詞語,如更健康、更安全等誤導性廣告詞。
此前魯花等食用油品牌被媒體報道在食用油包裝上標示“非轉基因”字樣,而事實上,中國花生本身沒有轉基因品種。
此外,還有涉足糧油行業的企業高調宣稱產品確保源自大興安嶺生態圈世界黃金緯度產區;確保從選種到銷售等全產業鏈流程管控,所有油品純物理壓榨,玻璃包裝;確保100%非轉基因、綠色、原生態。而宣稱非轉基因食用油更健康的企業也屢見不鮮。
早在今年6月,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聯合中國科協科普部,編印了《理性看待轉基因》科普讀本,對于轉基因的安全性問題,該讀本指出:“國際組織、發達國家和我國開展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均認為上市的轉基因食品與傳統食品同樣安全。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目前尚未顯示轉基因食品批準國的廣大民眾食用轉基因食品后對人體健康產生了任何影響’。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聯合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廣泛充分研討后得出‘目前上市的所有轉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的結論。”
一家糧油企業的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一些企業大打非轉基因牌,混淆視聽,放大對轉基因產品的恐懼,有意將消費者分裂成幾個不同的人群;甚至聲稱支持轉基因產品就是漢奸,已經不是科學的態度。
另一位行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說,央視的規定如果屬實,能夠使行業競爭更加規范,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國家是認可的,國家批準的轉基因產品并不存在不利于身體健康的東西。
行業人士對本報記者說,央視的規定往往在行業內具有風向標的作用,如果央視確實按照新的規定審查廣告,各地方媒體估計也會效法。如果確有其事,下一步要明確的問題有,央視何時執行新的廣告審查規定,已有的廣告與新規定不符的,是否需要調整。
本報記者就央視微博發布的上述消息向央視求證,央視未予確認。
轉基因產品標識不清惹嫌疑
隨著方舟子和崔永元的官司、央視報道發現市場存在轉基因大米等熱點事件的升溫,民眾對轉基因的抵觸情緒進一步膨脹,國內市場中有部分產品標出“非轉基因”來吸引消費者眼球。
除了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缺乏了解,轉基因食品標識不清,也是導致民眾存疑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國實施按目錄、定性、強制的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標識出的轉基因食品進入市場銷售,前提就是食用沒有安全問題。但在市場上,也有不少食品是沒有標識的,甚至有多余的“非轉基因”標識。
世界上共有64個國家立法規定轉基因食品必須進行標識,主要為歐盟成員國、日本、印度等轉基因進口國。美國是商業化種植轉基因作物的最大國家,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轉基因產品上采取“自愿標識”制度,即是否標識由產品生產廠家自行決定,政府并不做硬性規定。這些做法都得到多數民眾的贊同。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強調,政府應該針對轉基因食品的標識制度對公眾進行廣泛宣傳,一方面可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另一方面可加強對于市場上轉基因食品的監督管理能力。(騰訊新聞綜合經濟日報、晶報報道)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