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論壇里關于未來預混料和全價料發展前景之爭很是熱絡,我也來湊個熱鬧,把我的看法集中整理到這里,歡迎拍磚。
養豬是經營性質的事物,公益性質不濃,賺錢是第一要緊的事。增加收入降低成本加快資金周轉就成了養豬者追求的金鑰匙。
飼料是養豬成本中最重要的環節,任何能降低飼料成本的方法都會被養豬者利用,哪怕冒著蹲監獄的風險。所以有了用預混料用全價料的區別。也有了如今的爭論。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用預混料也好,全價料也罷,只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今后的發展,也會由市場來決定。
我的幾個觀點:
(1)同配方的粉料與顆粒料,對豬的采食量,生長速度無大的影響,或者說,加工成本可以彌補養殖的損失。(好像李德發教授的學生在豬、肉雞上做過試驗,很久前的研究報告,記憶有些模糊了)。這個是預混料存在的根本原因。同樣也可以說明為什么蛋雞用預混料,而肉雞、鴨很少用預混料。
(2)誰在用預混料?我對這個不是很了解,個人認為,100-2000頭母豬規模的豬場是用預混料的主力市場,或者說飼料消耗量在50-1000噸/月之間的養殖企業用。道理很簡單,小規模場自配料成本會更高,大規模場自己配預混料,不采用商品預混料。我對預混料不懂,豬場規模可能有出入。
(3)為什么用預混料?成本決定的。
預混料的飼料成本構成:原材料(含預混料)+生產成本+其它費用。
顆粒全價料的成本構成:原材料+生產成本+包裝物+其它費用。
原材料部分:原料價格基本透明,尤其是玉米豆粕麥皮,飼料廠稍有優勢,但不明顯 (飼料廠有風險成本,養殖場則多一流通環節)。
配方成本,飼料廠有配方靈活的優勢(不過豬飼料好像也就那幾樣,似乎優勢并不大),但需添加額外的防霉劑等成本。
綜上,原材料上飼料廠有優勢,但不大,具體是多少,不知道~~
生產成本,自配料占優。
包裝費用,自配料占優。
其它費用,自配料占優。
再綜上,自配料有著壓倒性的優勢,所以,他們用預混料。
但優勢不可能永遠存在,
第一,飼料廠有可能做粉料(至于為何現今市場很少見粉料,可能是防霉變的技術未過關,也許還有其它原因)。就算是顆粒料,單純的加工成本比自配料高不了多少。
第二,包裝費用,這塊說多也不多,說少也不少,如果能集中運輸的話,有可能會用飼料車運輸解決。
第三,其它費用,規模和管理決定的,最終歸結于規模。
個人認為,如果自配料的成本優勢低于30元/噸,養殖場會買全價料而不選擇自配料。
自配料的成本優勢的瓦解,在于養殖的集中,規模的擴大。
(4)養豬會集中嗎?
現在市場上存在溫氏,家庭副業,散養戶,不同規模的養殖場,集團化養殖場。試問明日之中國,竟是誰家之天下。
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也可能等同對預混料的前途的看法。
(5)個人的看法,在飼料廠的可能的攻擊下,在市場環境的變幻下,預混料的前景不看好。但這至少也得要10幾20年甚至更久(最起碼,全價料的經銷商會先死)。至于對從業者或小本創業者來說,現在還不是活的很滋潤么,未來,who care。
對幾個常見的觀點的看法:
1,自配料是自己買原料,用的放心。
這其實是個誤區,的確,養殖者有這樣的心理,甚至因此固執的認為質量是自配料的好。但這只是飼料廠還未發展成熟的原因。實際上,自己買玉米豆粕麥皮預混料,與只買全價料相比,從風險上來說,自配料更大,畢竟是買4種和買一種的區別。而且,盡管我們無法具體量算,但這只是風險成本的差異,不足以對養殖者的選擇傾向產生根本性的影響。
2,美國么有預混料。
這是個錯誤的說法,美國也有用預混料的豬場。就算美國沒有預混料市場,也不能簡單等同中國也不會有。反過來也不能說美國有預混料,中國一定也會有。
3,自配料質量好。
自配料選用較優的原料,所以質量相對穩定,但花了更高的代價。如果用相同的成本的原材料,飼料廠的質量會好一些。
4,預混料的增幅大于全價料。
這個是事實,但我認為,這只能證明養豬業在逐步集中,即中等規模的豬場發展快于小規模的豬場。要證明預混料更有前途,要到大規模豬場或小規模的豬場中找證據。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