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停止進口美國豬肉一年后,中國再次對其敞開大門。
5月17日,美國豬肉生產者協會宣布,14日中國再次接受來自美國的進口豬肉,產于5月1日或之后的美國豬肉現在可以出口到中國市場。去年4月下旬,“甲型H1N1”流感暴發,由于媒體誤稱為“豬流感”,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各國開始限制進口來自美國的豬肉。今年3月份,中美達成協議,中國再次開放美國豬肉進口。 對此,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分析師郭會勇認為,放開美豬肉進口令人擔憂,小心掉進美國人設置的陷阱。 “或許有人認為,與中國豬肉年需求量5000萬噸相比,每年從美國進口幾萬至10多萬噸只是區區小數,不會對中國豬肉市場產生什么影響。但是,不要小看這區區幾萬至10多萬噸,如果不加以限制,就有可能重蹈大豆進口的覆轍,其后果不堪設想。”郭會勇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 說起進口豬肉,還得從幾年前說起。過去,我國的生豬基本上能自給自足,且國內豬肉的價格比國外要低得多。因此,國內進口豬肉的數量很少,大多是進口豬副產品。 2008年,我國豬肉進口發生了很大變化。為平抑國內豬肉價格持續上漲,財政部調整進口豬肉關稅,幾個月內,凍豬肉進口稅率由12%下調至6%。該政策大大刺激了豬肉進口。 據河北一家養殖戶介紹,“其實在2007年,肉荒價格大漲,政府就想到從美國人那里進口豬肉。據說,當時就達成了意向,美國也因此建了很多養豬場,也有不少企業干脆來中國辦場。” 5月25日,《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再次來到幾年前采訪過的北京通州張辛莊村,這個村有不少養殖戶養豬已有十幾個年頭了。 “人家的養殖成本比咱們低,還有他們的配方可以讓豬長的很快,所以我們與他們競爭是沒有優勢的。大量進口,看似對我們養殖戶影響不是很大,那進口多了,市場上豬肉價格猛跌是不是對我們的打擊?當然是。”張辛莊村的陳老太太看上去比幾年前蒼老了許多。 她痛心地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最近肉價下跌已經讓我們養殖戶揪心了,一聽說又開放對美國豬肉的進口,這肯定讓我們養豬的積極性大受打擊。”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進口豬肉能否影響國內豬肉市場,主要取決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政府是否能及時落實對養殖戶的補貼,養豬成本是否能得到控制,只要有利可圖,養殖戶就不會喪失信心;二是取決于市場豬肉供需是否平衡,肉價是否回歸到合理水平,當國內豬肉供應短缺的現狀得到改善,外國豬肉供應商無利可圖,自然會壓縮對我國出口的市場份額,甚至退出部分市場。 由于目前我國農業正處于初級化階段,以及先天條件的制約,生豬生產并未形成規模效應,類似于美國、英國等國家集約化生產的現代農業生產者并不多,也缺乏大中型生豬生產合作社或養殖場主,以暢通的交易渠道乃至對政策的影響,來充分表達生豬養殖群體立場,保證其利益。于是,零散的養殖農民各自為戰,在與生豬批發企業、零售企業等環節的談判中處于下風,無法獲得更多的定價自主權,因而農民的養豬積極性受到影響。 業內人士指出,為解決這一問題,政府除了進口一定數量的國外豬肉,以滿足市場需求外,更需要建立一套農業保護長效體系。除了有效利用世界貿易組織相關的貿易救濟措施,防止豬肉進口激增對我國生豬養殖業的沖擊外,政府還應加大對養殖農民的直接補貼力度,以及形成更能促進生豬生產的保護性政策,在農業結構調整、產業轉型方面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和專業指導。 |




